关于云计算技术相关的软件和平台有哪些啊?
这个命题有点大,可以分为基础设施云、平台云、应用云。阿里云、AWS、华为云等平台都提供基础设施云和平台云,openstack属于这个级别的软件。应用云比较多,你平时用的app都可以定义为应用云。
大数据产业掀起发展热潮,未来发展趋势如何?
——以下数据和分析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《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》。
2020年8月,工信部直属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(CCID集团)发布了《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(2020年)》。聚焦大数据发展的三个关键领域:基础环境、产业发展和产业应用,形成了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。;由3个一级指标、13个二级指标和30多个三级指标组成。
大数据评估
我国大数据发展逐渐形成了阶梯特征。
国家大数据发展逐步形成了阶梯式特征,以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为引领,多区域集聚发展的格局。
我国各省市大数据发展水平仍存在显著差异。广东省排名第一,指数为56.43,高于排名最后的西藏自治区47.05。从指数分布来看,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。
第一梯队由八个省市组成,分别是广东、北京、江苏、山东、浙江、上海、福建、四川。这些省市的总指数均高于30,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,但省市差距依然明显。广东省总体水平遥遥领先,北京和江苏省紧随其后,总指数非常接近。
第二梯队由湖北、安徽、河南等11个省市组成。这些地区的大数据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总指数在20-30之间,各省市差距相对较小。而且周边几个省市的总指数差距不到0.3,竞争激烈。其中,湖北、安徽位列第二梯队前十。
第三梯队由广西、黑龙江等12个省区组成,总指数不到20。这些地区大数据发展相对落后,需要积极借鉴领先省市的发展经验,加快追赶步伐。
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显著。
随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进一步发展,贵州、京津冀、珠三角、上海、河南、重庆、沈阳、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,着力营造发展环境、推动产业发展、深化产业应用,在组织建设、政策制定、数据资源体系建设、产业载体建设、产业主体集聚、与实体经济融合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,八个国家大数据合成实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明显,占全国大数据发展指数总量的39%。除内蒙古外,其他省市均排在前20名,广东、北京、上海在前10名占据3席,占全国大数据发展指数总量的18%。
东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最高。
整体来看,东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最高,大数据发展总指数达到370.16,占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的47%,西部地区排名第二,总指数216.84,占28%。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数据发展指数分别为141.60和56.74,占全国大数据发展指数总量的18%和7%。
各省市大数据基础环境差异显著。
大数据基础环境指数由组织建设、政策环境、信息基础设施就绪、集聚示范和智力安全五个变量决定。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。2014年3月,大数据首次写入工作报告,十九大报告提出"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此外,继《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》、《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之后,工信部等部门相继了《《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》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,完善顶层设计,促进的大数据产业。
据统计,截至2020年6月,全国已有23个地方成立了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,省、市及以下各级共大数据相关政策文件500份。2019年,国家大数据基础环境总指数达到825.93,平均指数达到26.64。
各省市大数据基础环境差异显著。广东省以51.34的基本环境指数排名全国第一,超过排名第二的江苏11.2分。大数据发展规划明确,组织机构健全,具有发展大数据的坚实基础设施和人才基础,居梯队首位。
第二梯队得分在30-40之间,包括江苏、北京、福建、山东、上海、浙江等省市。第二梯队与第一梯队的分数差距相对较小,具有快速追赶势头,处于大数据基础设施发展的快速发展期。
在20-30分区间的陕西、河南、河北等10个省市自治区属于第三梯队,与第一梯队相差甚远。他们正处于大数据基础设施发展的成长期,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完善。
第四梯队由甘肃、黑龙江、吉林等9个省区组成,得分在20分以内。基础环境发展相对落后,建设任务艰巨。正处于大数据基础环境发展的创新发展期。
各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。
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由产业规模、企业数量、创新能力、数据资源四个变量决定。2019年是《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的发布和实施,大数据产业持续高速增长,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的成熟度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,催生了一大批新产品、新服务、新模式、新业态,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。
由于各省市发展基础和速度的差异,各省之间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。2019年,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总指数达到631.83,平均指数达到20.38。广东和北京分别以68.96和61.51的指数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,江苏和山东两省紧随其后,同样位于全国前列。上海和浙江分列全国第五和第六位,上述六省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均在40以上。四川、福建、湖北、天津、安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在20-40之间,其他大部分省市大数据产业指标得分在20以下,得分在10以下的地区也达到40%。
在第一梯队中,广东省和北京等东部省市企业和创新基础良好,积极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,为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。甘肃、山西等中西部省份受当地产业基础和数据开放共享推进的影响,大数据产业发展相对缓慢。此外,黑龙江、吉林等东北省份在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也存在创新能力低、企业实力弱、产业规模小等短板。
大数据行业应用水平呈梯次分布。
大数据行业应用指数由四部分组成:应用、行业应用、重点行业应用和民生应用。近年来,大数据的价值和潜力得到了广泛认可。国家部委相继《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等深化大数据应用的政策文件,各省市加快探索利用大数据提升工业、金融、电信、商业、政务等行业发展的新模式。
在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指引下,各省市持续推进大数据产业应用发展,大数据产业应用水平整体在提升。2019年,全国大数据产业总应用指数达到949.46,但省际差距依然较大。
浙江、广东、江苏位居第一梯队,指数水平在40以上。第一梯队的三个省份占全国总指数的13.99%。山东、北京、上海并列第二梯队,指数水平明显低于第一梯队,但相差不大。第二梯队总指数占比12.06%。河南、四川、安徽、福建、湖北5个省份位居第三梯队,指数水平在33至35之间。
-工业应用:各省齐头并进,东南沿海省市略占优势。
工业大数据应用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。工业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新资源,支撑着供给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显现,正在成为推动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的新引擎。
工业大数据整体应用水平差不多,江苏、山东、浙江、上海、北京、广东等省市排名第一。其中,江苏省工业应用指数为37.64,位居全国第一。江苏省大力实施"一个城市,一个重要平台,一个行业,一个重要平台"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工程,培育了1个全国十佳双跨平台和70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。推动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,重点建设90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和2940家星级云企业。
——重点行业应用:各地应用水平差异较大。南方的广东和东部的浙江领先全国。
大数据在重点行业的应用是提升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手段。随着《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》、国务院和《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、工信部一系列政策的实施,以及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的深入推进,各行业大数据优秀解决方案不断涌现,大数据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。
2019年国家重点行业总应用指数达到743.08,平均指数达到23.97。各省市大数据重点行业应用水平差异显著。广东和浙江处于第一梯队,分别为64.86和58.41,全国领先。江苏、北京、上海紧随其后,分别为47.43、44.88、42.04。
-应用:经济发达的省市仍然是数字建设的先行者。
近年来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共享,促进了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共享网络通信、数据通信和商务通信,充分发挥了数据便利人和企业的作用,帮助"简政放权,加强监管,改善服务改革。
根据软件评测中心的《2019年数字服务能力评估总报告》和《政务数据质量管理调查》的数据,截至2019年11月,已有10个省级地方发布并公开了数字规划计划。到2019年12月,全国网站数量已经强化到14500个。2019年申请总指数达到988.41,平均指数达到31.88。
我国各省市政务大数据应用水平参差不齐,呈现一定台阶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数据先行区引领全国发展,其中山东、广东、河南处于第一梯队,四川、浙江、江苏、河北处于第二梯队。
-人与自然民生应用:中东部各省市平分秋色。
人与自然的应用。;民生大数据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。大数据技术在协助部门了解社会公共服务需求、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、节约社会资源、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;参与公共事务。
2019年,人民生达到106。3.35,平均指数达到34.30。前10位的省市分别是浙江、山东、重庆、湖北、江苏、湖南、上海、北京、安徽、山西,其中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山西都属于中部地区,前10位的数量几乎与东部地区持平。中部地区今年高度重视大数据应用,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山西成绩突出。此外,在TOP10中,西部地区只有重庆入围,以43.1的指数位列全国第三。